農藥產品更新?lián)Q代并不一定會導致成本增加,關鍵是正確地培訓和指導。阿維菌素、茚蟲威、甲維鹽、吡蚜酮等高效農藥的廣泛應用,可以有效取代有機磷類農藥,逐步達到農藥減量的目標。
在山東通過與農藥生產企業(yè)、基層執(zhí)法人員、植保技術人員、農藥經銷戶、專業(yè)合作組織、現代農業(yè)生產基地、農民廣泛交流,我們了解到,實現農藥使用零增長順應民意,技術可行,但也有壓力。在當前化學防治占主導地位的情況下,推廣使用高效低毒農藥、優(yōu)化產品劑型和規(guī)范特色經濟作物用藥等措施,對實現農藥使用零增長目標潛力巨大。
產品結構優(yōu)化是農藥減量的重要路徑
調研中,受訪企業(yè)普遍認為,以高效低毒的新農藥取代常年大量使用的老產品,可以大幅減少用藥量,且成本并不高,但提高市場認知水平、改變農民用藥習慣,需加強宣傳和引導。
京博農化公司的代表提供的殺菌劑和除草劑新產品與傳統(tǒng)老產品的比較,很有說服力。一是在防治小麥赤霉病、水稻稻瘟病和蘋果、柑橘病害時,以前常用多菌靈、稻瘟靈、代森錳鋅等老藥劑,現在有了醚菌酯、稻瘟酰胺、苯醚甲環(huán)唑、嘧菌酯等新藥,使用量可降低60%~93%,畝用成本下降3%~38%不等。以25%嘧菌酯代替80%三乙膦酸鋁防治黃瓜霜霉病,每畝有效成分用藥量從192克下降到12克,降幅達93.8%。二是種植模式的改變對農藥用量下降也有很大影響。以前,黃淮海地區(qū)夏玉米除草以播后苗前及苗后早期的土壤封閉的除草劑為主。近年來,由于小麥全部為機械收割,留麥茬較高和秸稈還田,加之氣候變化原因,除草劑封閉的效果無法保障,該區(qū)域玉米田幾乎全部改為苗后除草。因此,煙嘧磺隆等產品成為新的市場主流。用4%煙嘧磺隆進行苗后處理代替40%異丙甲草胺·莠去津土壤封閉,用藥量可降低97%,成本也降低45%。
從兩個實例來看,農藥產品更新?lián)Q代并不一定會導致成本增加,關鍵是正確地培訓和指導。阿維菌素、茚蟲威、甲維鹽、吡蚜酮等高效農藥的廣泛應用,可以有效取代有機磷類農藥,逐步達到農藥減量的目標。
劑型優(yōu)化有利于提高農藥利用率
調研中有企業(yè)和農民反映,提高農藥制劑加工水平,優(yōu)化產品劑型,可以有效提高農藥的利用率。如干懸浮劑顆粒粒徑是其他固體制劑(可濕性粉劑、水分散粒劑)的1/4~1/8,具有優(yōu)良的懸浮性和分散性,噴霧時分散廣、覆蓋面大,同等有效成分用量時藥效可提高30%~60%。
大力推廣優(yōu)良劑型是提高效率、實現減量的有效途徑。制劑企業(yè)代表希望能在劑型開發(fā)上獲得切實的政策支持,鼓勵企業(yè)進行劑型優(yōu)化升級。
規(guī)范特色經濟作物用藥很關鍵
調研組對小宗作物冬棗用藥情況進行了重點關注。濱州冬棗種植達150萬畝,產值75億元,農藥銷售3億多元,近年來為當地發(fā)展農村經濟和提高農民收入做出重要貢獻。但同時冬棗病蟲害問題嚴重,農藥使用缺乏科學合理的技術措施,成為嚴重制約冬棗品質和產業(yè)健康發(fā)展的關鍵因素。
冬棗主要有炭疽病、褐斑病等6種病害,盲蝽象、棗癭蚊等7種蟲害。棗農用藥存在盲目打藥、打保險藥、超量用藥等問題,不僅使得病蟲防治成本過高,也會導致農殘超標和藥害的潛在風險。
山東濱農科技有限公司從冬棗用藥篩選開始,摸索了一套整個生長周期的病蟲害防治方案,為農戶提供免費用藥示范。公司利用村級服務站,以點帶面,逐步擴大示范效應,最終覆蓋到濱州地區(qū)的冬棗農戶。經測算,這種“村級服務站+整套技術方案+農藥產品”的模式,可將整個生長周期的用藥次數大幅縮減,農藥減量30%,節(jié)省用藥成本40%。由此可見,破解好小宗作物無藥可用的難題,既能有效保障特色農產品質量安全,也將是實現農藥減量的關鍵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