文華財經油脂板塊指數(shù)在2018年年底觸底反彈,指數(shù)重心有所上移,2019年2月末至3月初期間指數(shù)快速拉升,油脂市場整體氛圍轉暖,其中菜籽油強勢上漲對于指數(shù)的貢獻功不可沒。展望后市,國內菜籽油的強勢特征對于油脂板塊來說能否“力挽狂瀾”,未來油脂價格如何演繹成為市場關注的焦點。
菜油整體供應偏緊
2018年全年國內共計進口油菜籽477萬噸,其中進口加拿大油菜籽445萬噸,占比93.3%左右。以上數(shù)據表明,加拿大油菜籽對于國內菜籽油的供應會起到“決定性”的作用,進而也會通過油脂產業(yè)鏈的傳導,在一定程度上影響國內三大油脂的供需格局。近期國內對于加拿大油菜籽及相關下游產品進口的限制,將在未來一段時間內影響國內菜籽油的供應,而且在國內自身油菜籽產量相對偏低的情況下,港口油菜籽、菜籽油庫存必將呈現(xiàn)回落態(tài)勢,進而支撐價格走勢。
當前市場的主體邏輯是,宏觀上三大油脂整體庫存面對市場的消費并不緊張,但油菜籽限制進口確實從單一品種層面造成了市場的緊張情緒。雖然目前國內菜籽油的壓榨利潤處理歷史偏高水平,而且開機率也處于55%的歷史高位,但原料短缺,加之進口周期、壓榨周期、傳導周期的制約,使市場做多氛圍并無太多的顧及,“遠水難解近渴”是當下對于市場情緒較為貼切的形容。
粕類需求不佳
我們可以把油脂、油料市場整體或是拆分兩個層面進行邏輯分析。由于動物蛋白導致的植物蛋白強勁需求,油脂一度成為產業(yè)鏈的“副產品”;當然在植物蛋白需求增速下滑,特別是“豬瘟”的影響下,粕類的整體需求呈現(xiàn)短期下降態(tài)勢,而從產業(yè)鏈壓榨角度就減輕了油脂的整體壓力。所以我們看到菜籽油強勢并沒有在很大程度上帶動菜粕走高,主要是菜粕消費端小于豆粕,并非市場絕對主流。而在油脂整體壓力減輕的情況下,菜籽油自身的利多因素,讓其顯得更加“特立獨行”。
棕櫚油“拖后腿”
雖然近期三大油脂表現(xiàn)尚佳,但從體量層面界定菜籽油容易形成“獨木難支”的尷尬境遇。三大油脂中,豆油和棕櫚油占據絕對的主力,菜籽油體量相比還屬偏弱。春節(jié)過后,豆油消費淡季雖然有所恢復,但還需要一些時間,而此時國外棕櫚油主產國庫存高企,國內棕櫚油庫存也保持在相對偏高水平。即使菜籽油日后能夠強勁拉升,在三大油脂相互融合、相互替代競爭的情況下,棕櫚油消費進程也會對菜籽油價格形成拖拽效應,這從邏輯和市場操作層面都是難以避免的。
原材料打壓效應猶存
美國農業(yè)部近期公布的最新月度供需報告中性偏空,對于市場的影響主要來自于兩個方面;一是全球大豆種植面積和產量大體穩(wěn)定,宏觀面壓力不減;美豆9億蒲式耳的期末庫存始終被認定為原材料的“堰塞湖”。第二,南美大豆正值收割后的集中上市期,這種集中的現(xiàn)貨沖擊必將通過豆類、豆油、油脂而傳導給菜籽油市場。
綜合以上分析,無論是市場走勢或是市場預期,我們都已經看到了油脂市場的希望和較好的恢復表現(xiàn)。但僅僅通過菜籽油的政策性限制因素,通過菜籽油年消費450萬噸的市場來撬動年消費3300萬噸的國內油脂市場,體量上還是顯得“勢單力薄”。如果在國內油菜籽進口持續(xù)不暢的情況下,菜籽油的強勢接下來依舊會“一馬當先”,在粕類相對需求低迷的情況下,油脂市場的熱度會被持續(xù)烘托,菜籽油的價格運行也許會給油脂市場起到“錦上添花”的作用,但想在短期發(fā)揮“雪中送炭”的效應可能會打一些折扣。